讓“高大上”的物理知識
能夠被更多孩子聽懂、掌握、運用
這是72歲的吳於人的夢想
一頭灰白的短發
身著一件馬甲
架著副掛脖眼鏡
說話干凈利索
她是誰?
她可不是一般的老太太
退休前,吳於人是同濟大學物理學教授,她拿過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帶出一眾“高精尖”學生。
退休后,吳於人變成了愛玩物理的老小孩。
吳於人的科普之路,還要從16年前講起。
“物理很有意思,為什么很多學生不喜歡呢,因為被考怕了。我希望告訴老師、孩子們,物理該怎么教、該怎么學。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物理,離不開科技創新啊。”
在同濟大學執教《大學物理》時,吳於人便發現,不少學生對物理有明顯的畏難情緒,他可能很擅長做物理題,但并不熱愛物理,更別說好奇心和探索欲。
針對這種情況,吳於人開始了探索:在實驗器材的選擇和布置上貼近生活、建設物理探索實驗室……她希望同學們能夠從中拾回科學探索的純粹樂趣。
2007年,她在同濟大學的支持下,在上海市科委、教委指導和資助下創辦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養基地同濟大學物理實踐工作站,開始了面向基礎教育的“降維”科普。
但工作站的情況并不盡如人意,成立四個月,工作站僅接待了600多名中學生。
有些家長聽聞“跟考試關系不大”,便打了退堂鼓。最慘淡的時候,偌大的實驗空間只有3名小朋友。
但這并沒有打消吳於人做好科普的信心。
2009年,針對青少年學習特征,吳於人和同事們開展專門課程開發。高大上的物理知識,變成了孩子們感興趣、學得懂的東西。
帶著這些課程,2010年吳於人退休后,投入進“智勇科創實踐基地”的創建中。
十多年來,他們的公益科普活動走進上海的中小學校、街道社區和展覽館,平均每年都有一百余場活動,至今總量過千,累計惠及的青少年人數已超百萬。
“這是一個望遠鏡,一個口徑為500米的‘天眼’,像一口大鍋,能下多少餃子啊?”南仁東的球面射電望遠鏡,在“吳姥姥”口中變成了小朋友們能夠理解的模樣。吳於人總能用一種天然的想象力,帶著孩子們去理解科學究竟是什么。
2018年起,吳於人和學生們將目光放到了更大的舞臺上,他們希望公益科普能夠走出上海,面向全國,也找到了新的傳播形式——進駐快手平臺。
在短視頻全新的傳播領域,怎樣讓更多人愿意看、看得懂?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吳教授在實驗器材選擇上更貼近生活。例如用鐵鍋演示天眼、用掃帚模擬太空中的宇宙射線……在吳於人手里,雞蛋、花生、硬幣等都能成為實驗用品,將復雜的物理知識演示得一目了然。
這些“腦洞大開”的道具,總是會在吳於人的馬甲里出現,而這樣滿是口袋的馬甲她還有很多件,伴隨著她的教學實驗生涯,已經穿了幾十年了。
吳於人的父親是新中國第一代航天工作者,她最初想跟隨父親的步伐投身航天事業,但在父親的鼓勵下,曾是物理課代表的吳於人大學報考了物理學相關專業,從此與物理學結緣。
對于快手網友稱呼自己“吳姥姥”,吳教授表示自己其實很喜歡這個稱呼,“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我覺得自己是吳姥姥進科學大觀園,永遠對未知的事物保持好奇心。”
吳於人說做科普是自己的責任,讓更多的人認識到物理的魅力,領略到科學世界的樂趣,這些努力就都是值得的。
“只要還有精力我就會一直做下去”。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