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上午,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東西湖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袁海濤穿上防護服,回到了曾戰斗過的地方。
“我是醫生,也是治愈患者,或許能為優化治療方案提供幫助。回歸,是對戰友最大的鼓舞。”袁海濤說。
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東西湖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袁海濤。受訪者供圖
“必須冒這個險”
1月14日,袁海濤所在的院內救治專家組收治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患者病情危急,必須插管治療。
有著近20年從醫經歷的袁海濤當然知道,接觸插管病人對醫護人員意味著什么,但他“必須冒這個險”。
轉運距離只有600多米,但患者躁動甚至試圖拔管,防護服里的汗水、霧水夾雜著雨水,流到了袁海濤的眼里、嘴里。
轉到ICU,給患者做完兩次肺復張已是凌晨1點。擔心患者病情有變,袁海濤當晚睡在了辦公室里。
“這次最艱難的轉運,大概是我感染的原因。”袁海濤回憶,第二天體溫就升至39℃,1月17日住院治療,10多天后肺部陰影加重。1月28日,醫院下達重癥知情書,當晚袁海濤被轉至武漢市肺科醫院ICU病房。
“好在,有他們在;所以,我要回來。”袁海濤告訴我,再上陣,是對救治他的醫護人員最真摯的致敬,也是對戰友最大的鼓舞。
“在崗位上更安心”
還住在ICU的時候,只要呼吸不困難,袁海濤就遠程指導同事的救治工作。
“一段時間沒有他的消息,放心不下。”袁海濤特意要來之前轉運的那位病人的檢查結果,并結合自己的經歷優化治療方案。
袁海濤通過電話了解病人情況。受訪者供圖
2月7日,袁海濤治愈出院,轉回協和東西湖醫院進行愈后14天觀察。隔離期滿當天,沒有回家休息,走出隔離病房,袁海濤換上防護服,就走進了重癥醫學科。他說,“在崗位上更安心。”
最讓他欣慰的,是之前轉運、救治的那名重癥患者已經脫離呼吸機,日益康復。2月25日是患者的生日,家屬做了蛋糕,袁海濤幫助他們視頻連線慶祝生日。
“他不知道我是誰,甚至不知道我經歷了什么,可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好了,他也快好。”看著患者和家屬“云慶生”,袁海濤說,疫情結束,他想“狠狠地擁抱家人。”
醫者仁心,凡人亦英雄。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