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栗坐落在湘贛邊界,占地七百二十多平方千米,以丘陵地貌為主,連綿起伏的山脈鑲嵌在地表,就像一張褶皺的羊皮紙擱在大地上。上栗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降水豐沛,四季宜人。大大小小的河流縱橫交錯,奔騰不息的水流為上栗生態(tài)系統的完備提供了有力保證。
現在,讓我們一同走進上栗,一覽其秀美河山,盡享其人文色彩。
莽莽萬重山
千年古寺——楊岐寺被重山環(huán)抱,景區(qū)的風景著實讓人嘆為觀止。穿過石門,馳行于直行道,在山腳仰望楊岐山,只見雕刻在群山的盤山公路,猶如一條黑龍盤旋而上。正值春夏之交,一圈一圈的春筍已破土而出長成了有破蒼天之勢的小翠竹。楊岐普通寺,就隱沒在這山林之中。寺后樹高林密,古木參天,唐柏蔽日;寺前翠竹簇擁,一泓清泉在寺旁流淌,一聲清脆的鳥鳴在寺邊縈繞,它們?yōu)榧澎o的山中寺增添了一絲自然的音韻。近來,楊岐寺完成了它的擴建工程,但它的中心依然是“祖堂”,來自祈福者的心愿依舊被它靜靜地收藏著。
翻過楊岐山,就來到了雞冠山。雞冠山因其形狀像雞冠得名。相傳王二仙在此處降臨,其人聰穎慈善,精通醫(yī)術,為民治病,不取酬金,遇困難解囊相助,庇佑著雞冠山人民。因此,人們在山腰間修了王二仙廟來祭拜他。自此以后,每年清明節(jié)都有許多當地人在廟里祈福,鳴鞭炮,祈禱著幸福與平安。
四季輪回,青山依舊。看不遍的是上栗的山,流不盡的是潺潺栗江水。
泱泱栗江水
安詳的河流——栗水河靜靜地守護著這座江南的小城。它從最繁華的地方流入,流經了城中最古老的瓦房和歲月滄桑的斷橋,最后載著這座小城的美好,流向遠方。“綠水蕩漾百云浮,清風拂柳瑟瑟生”,這是栗江人對栗水純真的印象。
過去,在栗水河上我們能看到奮起的龍舟隊,他們在水面上勇往直前,人們在橋面上搖旗吶喊。現在的栗水河畔,我們也能享受一場視覺盛宴。每至周末,天空只剩下一點緋紅時,總有人家搬出幾箱爆竹,待在栗水河畔,靜靜等待夜的來臨,醞釀一場屬于這個小縣城的狂歡。約莫一個小時后,天空點點星光初現,吃完晚飯的人們陸續(xù)來到河畔散步。隨著“訇訇”的煙花聲響起,越來越多的人趕著出來奔赴這場煙火會。七八束煙火劃過夜幕,在高空綻放。
濃濃栗子香
春季的雨水撒在了上栗濕潤的土地上,萬物迎接了它的滋潤。
板栗樹便是其中之一。早春的栗樹已經生芽發(fā)枝,一排排光禿禿的樹干上露出了綠色的小點。再過不久,百花齊放,板栗樹也以它淡雅的姿態(tài)開放白色的小花。這些花引來了大自然的搬運工,為它們傳遞愛的信物。
迎來盛夏,郁郁蔥蔥的栗樹顯現出一片生機活力。高大的栗樹為進山勞作的人們提供了一片休息的蔭地。一朵朵板栗花也靠著自己的努力,終于蛻變成了一個個綠色小球。那些小球多么小巧,多么玲瓏,正在醞釀著一場秋季的盛宴。
等到秋天到來的時候,栗樹的葉子開始變得枯黃。昔日的小球已不再是綠色,它們已經變得棕黃,像圓圓鼓鼓的帶刺皮球。板栗樹不忘大自然的饋贈,結出了一個個香糯果實。而人們也在這場秋季盛宴中,享受這豐收帶來的喜悅。
采摘之后,栗子不僅可以直接剝皮干吃,也可以進行風干。把栗子儲存在通風涼爽的地方,待它褪去羞澀的外衣后,再拿出來燉湯或者糖炒也別有一番風味。
淳淳風土情
余香仍未罄,風土情未絕。上栗有著包羅萬象的文化習俗,它們或歷史悠久,或別具一格,或萬千氣象,都各有千秋,在中國的文化寶庫中散發(fā)著耀眼光芒。
其中,首推的當是千年絢爛的花炮文化。
世界上凡是有華人居住的地方,遇到喜慶之事,像兒女婚嫁、蓋房上梁、喬遷新居、經營的店鋪開業(yè),都要燃放鞭炮,以示喜慶吉利。上栗是煙花爆竹的發(fā)源地,制售煙花爆竹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享譽世界的“煙花爆竹之鄉(xiāng)”。然而,比這些爆竹誕生更早的,自是我們的爆竹始祖——李畋。想當年,李畋在道長的指點下,苦心研究制出的“爆竹”竟是丹藥,后來又治愈好了李世民的怪病。自此李畋被封為“爆竹始祖”,在六十有余時他研制出了真正的爆竹。
而在上栗,人人都知道一個日子——“爆竹老爺生日”。恰逢其日,日已落下,人們陸續(xù)來到花炮廠中。在一陣夾雜著人們愉悅的說笑聲的爆竹響聲中,父老鄉(xiāng)親們已就座。他們在這場宴席中,互相舉杯,為李畋祝壽,企盼生意紅紅火火,生活似這爆竹般熱熱鬧鬧。
當然,“中華一絕”的儺文化豈能忽略。儺文化可謂是上栗文化百花園的一朵奇葩。
儺起源于我國古代原始宗教的巫文化,意為“驅逐瘟鬼”。儺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災的文化現象。上栗是儺文化特別發(fā)達的地區(qū),素有“五里一將軍,十里一儺廟”之說。每當逢年過節(jié),上栗各地必有儺舞隊帶領著“捉鬼者”到當地廟堂跳起儺舞。他們帶著儺面具,或嬉皮笑臉,或滿臉正氣,一進寺廟就手舞足蹈起來,動作獨特,甚有奇趣,更有敲打鑼鼓的聲音相配合。作法完畢,他們便踏著一陣熱鬧的爆竹聲走了出去。想必此地這一年中都沒有鬼怪再來打擾。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上栗儺文化深受各界人士好評,被贊譽為“民間奇葩”。
最后,怎能忘了鄉(xiāng)情濃郁的農民漆畫。
上栗漆畫不僅具備中國民間繪畫的特色,還別具一格,著色大膽,不落俗套。漆畫作者們用鮮麗的的顏色,用研碎的蛋殼、金粉等,畫身邊的人和景,或大頭娃娃,滿臉稚氣,或河邊柳樹,栩栩如生,抒發(fā)自己的情感以及對生活的熱愛。
上栗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更是艷壓一方。是以能傳承至今,豐富著我們的生活。
莘莘學子心
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人,上栗也用它的沃土滋潤一代代學子。瑤金山下,書聲瑯瑯。上栗中學走過八十個春夏秋冬,將千千萬萬名學子送入重點大學的校門。“忠心愛國,精心求知,誠心待人,恒心健體”簡簡單單的十六個字表達了栗中的治學理念,也展現了栗中學子的做人態(tài)度。
其實,見證上栗中學發(fā)展、興盛的是一棵歷史悠久、堅韌挺拔的羅漢松。這棵羅漢松是南宋時期栽種,也已繁盛了八百多年。盡管栗中多次擴建、整修,但它始終挺立于栗中中心。在眾多學子的眼中,它象征的正是“栗中長青”。它將繼續(xù)陪伴栗中,無論前路是否崎嶇泥濘;它將繼續(xù)陪伴栗中人,無論前方是否風雨無阻。
飛過萬叢山,淌過栗江水,嗅過栗子香,品過鄉(xiāng)土味,領略栗中情!百味融一體,千秋匯一處,我們愛你,大美上栗!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