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教授 劉元春
本文語粹
●不設定GDP增速的具體目標不等于沒有目標,事實上,我們在幾個方面設定了目標,即就業、國際收支、通脹、民生、風險、小康等方面。同時要認識到不設定GDP目標不等于我們不完成全面小康目標,不設定GDP目標不等于對經濟增長沒有要求。
最近,許多人都圍繞著政府工作報告展開討論和解讀,報告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今年不設GDP增速目標。按照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工作報告的傳統,報告中要明確說明GDP增速的目標。今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里做了清楚的說明,不設定GDP增速目標,核心原因是疫情和經貿形勢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為了聚焦“六保”工作的落實,而不讓各級單位在簡單地實現GDP增速目標的傳統做法中妨礙“六保”政策的落實,故今年暫時不設GDP增速目標。
不設定GDP目標不等于我們不完成全面小康目標,不設定GDP目標不等于對經濟增長沒有要求
李克強總理反復強調,不設定GDP增速目標并不等于對經濟增長沒有要求,相反保居民就業、保民生、保經濟主體等一系列經濟目標都要求經濟要有很高的增長。所以,我們解讀這一做法時,要認識到今年遇見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戰,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和沖擊,而這個沖擊力不僅僅導致整個經濟增速出現回落,更為重要的是疫情本身以及應對疫情的各種政策帶來了極大不確定性。
目前世界銀行、IMF、WTO以及聯合國貿發會議、OECD等國際機構都在不斷地調整他們對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增速的預測。在目前結構調整、大沖擊、大改革的時期,GDP這種總量指標很難精準反映經濟面臨的風險、問題和矛盾。目前我們以“六保”作為著力點,是因為“六保”體現了我們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主要矛盾,體現了中央統籌的思想。
我們要明確,不設定GDP增速的具體目標不等于沒有目標,事實上,我們在幾個方面設定了目標,即就業、國際收支、通脹、民生、風險、小康等。同時要認識到不設定GDP目標不等于我們不完成全面小康目標,不設定GDP目標不等于對經濟增長沒有要求。恰恰相反,這里面要求的更多,要求要更加凝心聚力,將各種宏觀政策形成一攬子的統籌力量。
在“六穩”基礎上提出“六保”,是應對疫情沖擊所帶來的經濟社會停擺的產物
我們要從這幾年整個宏觀形勢和宏觀目標的發展來理解“六穩”與“六保”之間的關系。前年我們提出的目標是“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改革”。去年三季度,我們提出了“六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黨中央判斷我們整個宏觀經濟形勢下行的壓力進一步抬頭。因此,“六穩”在本質上是一種穩增長的分解,是對新常態下經濟下行壓力有所抬頭的進一步反應。今年4月份在“六穩”基礎上提出“六保”,是應對疫情沖擊所帶來的經濟社會停擺的產物。“六保”本身并不僅僅是簡單地著眼于增長本身,更重要的是著眼于世界疫情蔓延和全球經濟同步深度下滑所帶來的各種沖擊、風險和超級問題而進行的布局:
第一,我國面臨較大規模失業問題、較大規模民生問題、較大規模市場主體破產,供應鏈、產業鏈斷鏈,糧食和能源超級波動,還有基層運轉不暢等問題。每一個問題相互聯系,都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六保”是我們在超級狀況下所采取的精準應對的政策舉措和政策目標。因此,要想達到“六穩”,必須以“六保”作為前提和著眼點。我們在政策目標和政策轉換過程中要認識到這個問題。
第二,如果從世界范圍來看,全球主要經濟體在危機救助和危機復蘇過程中,第一核心就是保生存,保生存體現在:保障民生的基本運轉;保證經濟主體的基本運行。疫情救助很重要的落腳點就體現在這兩點。
我們今年把穩企業、保就業作為優先選項,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疫情阻擊戰取得階段性勝利,行政性復工復產也取得階段性勝利。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要把就業問題上升到更高的層面。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出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就業優先要全面強化,財政、貨幣政策都要致力于解決就業問題。促進就業的政策是應出盡出,增加崗位的辦法是能用盡用。這就更加凸顯目前面臨的就業壓力。
防止公共危機向經濟危機、社會危機蔓延,最重要的是解決就業問題和保障民生
就世界各國的歷史經驗來看,一次大的公共衛生危機可能會演化成經濟危機、社會危機和政治危機。我們要想防止公共危機向經濟危機,向社會危機,甚至政治危機蔓延,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就業問題和保障民生。因此,我們在保就業上面,第一個很重要的著力點是,必須使復工復產加速進行;第二個重要的著力點是,必須加大穩企業、擴需求的力度,使經濟循環常態化。
因此,第一,我們需要一攬子宏觀政策舉措來擴大有效需求,來使供需循環常態化,從而穩定各個市場主體,穩定就業。
第二,要通過一些就業政策來緩解目前就業供需之間的缺口,所以我們采取了比如研究生擴招等方式來解決200萬就業問題,通過給予很多企業貼息貸款,各種保崗就業的補貼,使很多沒有效益的企業能夠穩產保崗。
第三,可以通過社會安全網來緩沖失業率上升所產生的沖擊。
如果我們沒有把以上三個方面的輕重緩急以及工作重點把握住,我們在就業落實上面的工作就會做得不踏實。
改革擴內需,改革提信心,只有改革特別是市場化、開放化,提振綜合治理能力的改革,才能化危為機,才能使我們的“六保”做得扎扎實實,能夠把短期的穩定和中期的發展結合起來。
來源:北京日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