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萬遲 · 主播 | 維維
閨蜜昨天跟我說:“我刪掉了微信里的100多個好友,再也不用應付那些令人尷尬的社交了,現在真的好爽。”
不知從何時開始,一個小小的微信承載了我們全部的生活,朋友圈這個小小的窗口代表了我們全部的喜怒哀樂。
通訊錄好友動輒幾百上千,后來才發現真正能說上話的人寥寥無幾。
無用社交誤人誤己
“在嗎,幫我砍一刀,我就能9.9元買個加濕器了”;
“在不在,幫我分享一下,我就能免費領一箱水果了”;
這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尷尬社交:
微信上幾乎從沒有交集,甚至是你不認識他,他也不認識你的人,經常會給你發來購物網站鏈接,請你“順手點一下 ”。
這些每天都會跳出來請你“順手”的對話框,其實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為你篩選出了“無用社交”。
這些“無用社交”,小到微信中每天無休止的分享鏈接,大到節假日無意義的頻繁聚餐。
它們不斷消耗著你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且沒有你想要的正向回饋。
前段時間《王牌對王牌》中引發巨大爭議的“06級超女重聚”,當年的冠軍尚雯婕因為總是不回復私信、不參加聚會,被其他嘉賓當場詰問。
場面的火藥味一度讓人懷疑舞臺馬上就會變成修羅場。
許多人說尚雯婕“冷血、虛偽、無情”,其實轉念一想:
這些私信和聚會對她來說又何嘗不是“無用社交”?
她從一個純粹的歌手,不斷成長,如今早已變成了經紀公司的老板,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手下的藝人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時間愈發寶貴。
而其他人,有人因為打武警被封殺,有人早早嫁了人被邊緣化,有人一直沒激起什么水花。
時過境遷,當初從同一個入口進場的人,如今已經分散各處。
有人一直沿著既定道路往上走,已經快到了頂峰;有人早早就收起了鋒刃回到了山腳下的觀眾席中。
這樣的兩類人,注定無法再從餐桌上得到和當年一樣的滿足感。
總有人對你說:人前留一線,日后好相見。
但是沒有人對你說:
人前留一線,但以后有沒有必要見,還真不一定。
總也不聯系的朋友,或者早就不在一個世界的朋友,刪了就刪了吧。
低調處理那些“過期友誼”,是成年人最大的體面。
把參加無用社交的時間,用來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家人享受假日的閑暇,一個人靜靜地讀書、看電影充電,都好過在日復一日地無效社交中虛耗自己的生命。
越聰明的人,越懂得精簡自己的朋友圈
李誕曾經發微博說,錄完節目想和彭磊在微信上說幾句話,結果發現自己被拉黑了。
后來發現,原來自己不是被他拉黑的第一個人,圈內很多知名的制作人和導演都被他拉黑或刪除了。
李誕調侃:“被彭磊拉黑也算是火了一把。”
想在娛樂圈中游走,學會左右逢源是多么重要。
但彭磊作為新褲子主唱,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社交方式并沒有隨著人氣升高而改變。
他依然奉行簡單、真實的生活,推掉了很多自己眼中的“無用邀約”。
只有這樣,才能把時間都有效利用,才能保持初心地寫出好作品。
清華大學教授顏寧說:
“我們生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有海量的信息從耳邊掠過,但最后記住的其實寥寥無幾”。
生活在這樣一個速燃又速朽的時代,我們最應該學會的是在人際關系中的“斷舍離”。
換句話說,越聰明的人,其實越懂得規避無效社交,不斷精簡自己的朋友圈。
拒絕了無效社交,才能把精力留給重要的人,留給真正高質量的社交。
高質量的朋友,一個人能夠代替十個人的力量。
在那些艱難時刻,能夠毫不猶豫向你伸出雙手的人,才是最值得留下的人。
人生很短,日日與真心之人交談也尚不足夠,何必把那么多無關的人請進生命中來?
遇到那些不斷虛耗你光陰的人,就拉黑了吧。
你是誰,就會遇見誰
人的一生,浮浮沉沉。
有人和你在兒時言笑晏晏,有人和你在少年時把酒言歡,也有人和你在老年時攙扶相伴。
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遇到與之匹配的朋友,而這些朋友的質量,取決于你自己的位置。
換句話說,你是誰,就會遇見誰。
1991年,鐵凝去見90歲的冰心。
冰心問她:“有男朋友了嗎?”
鐵凝回答:“還沒找呢”。
冰心又說:“你不要找,你要等。”
后來,鐵凝等到了經濟學家華生。
等的意義是什么?
等就是——你是什么人,就會遇見什么人;你想遇見什么人,就要先成為什么樣的人。
伴侶如此,朋友更是如此。
你微信里添加的好友,其實就是你階層的反射。
那些來到你身邊陪伴你的,看起來是命運的“隨機分配”,實則是由你當下的位置決定的。
想擁有游泳教練的聯系方式,首先你得去學習游泳;
想添加世界五百強企業優秀人才的微信,你得先進入世界五百強。
想要得到某樣東西,最好的方法是先讓自己配得上它,至少讓自己有機會接觸它。
不要怕麻煩,也不要怕辛苦。
人生前期越懶得學,就越容易錯過后期讓你心動的人和事。
亦舒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歸宿。”
你的生活質量,你的微信好友質量,從來都不取決于別人,而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