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
《圓桌派》有一期中,作家馬家輝說自己是“食冷淡”。
他對食物是麻木的,沒有熱情,覺得不過是為了生存而吃。
而這種冷淡,來源于童年時,父親帶給他的一次創傷。
小時候,雖然他家境不錯,父親會給家里買芒果,但無奈家中姐妹眾多。
家里“重女輕男”,每次一個芒果得分成不對等的7份,而自己總是拿到最少的那份。
有一次,他把零花錢都攢了下來,自己買了一個芒果,放在廚房的角落里。
晚上等其他人睡了后,他就偷偷躲在廚房一個人吃。
擁有一整個芒果的感覺讓他太滿足了,然而就在他吃得開心的時候,他父親來到了廚房。
父親沒有罵他,卻從此認定他是一個自私的人,一個人躲在廚房吃,不跟姐妹分享。
在馬家輝成長過程中,他父親屢次將這件事拿出來說,前前后后說了大概有3000遍。
這件事給馬家輝留下了深深的陰影,以后每當他面對美食時,心里總會涌起一股愧疚感。
他覺得自己不應該、也不配去吃好吃的東西,一吃他就內疚。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重要他人”,指的是:一個人在人格形成及融入社會的過程中,對自己具有重要影響的人,比如父母。
他們的一個動作,一句責備,一個習慣,都有可能對我們產生巨大的影響。
我們的某些性格和反應模式,由于這些重要他人的影響,而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就像《中毒的父母》中的那句話:“來自父母的打擊,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它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扎在子女的心頭。”
童年時的傷痛,有時候真的會摧毀掉一個愛你的孩子。
03
知乎答主烏卡烏卡阿啾啾說過自己的一次經歷。
有一次同學聚會吃火鍋,她不小心失手打翻了一盤牛百葉。
她被嚇得臉色發青,站在那里,一動也不敢動。
同學都詫異地看著她,問她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她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哪怕打翻了東西也沒關系,不會再有人狠狠罵她。
那一刻她突然想什么都不管了,直接坐在那里嚎啕大哭一場。
她打翻東西后一動不動的原因是,她在等,等她媽媽罵她。
她的身體條件反射一樣地告訴她:你等著,你馬上就會被罵。
這就是她和她媽媽的相處模式,從小到大20幾年,她都是在這樣的陰影中長大。
比如說,快過年的時候,媽媽和她一起做了一鍋豆沙饅頭。
饅頭要出鍋的時候,她媽媽沒把放饅頭的案板放穩,最后一個饅頭放上去后直接翻了。
她急忙接住了案板,挽救了大概四分之三的饅頭,剩下的都滾落到地板上。
她媽媽邊撿饅頭邊罵:“要不是因為你在旁邊,我也能多小心點,要你有什么用!連個饅頭都接不住!”
然而這一切都不是她的錯啊,但她媽媽已經習慣了遷怒于她,將責任都推到她的頭上。
而這種相處模式帶給她的陰影就是,她一輩子都在小心翼翼地討好別人,沒有安全感,動不動就想哭。
許多家長都不明白,孩子不是他們的附屬品,他們有獨立的人格,需要被尊重,而不是被當作情緒發泄的工具。
童年時創傷性事件的發生,會打破孩子的安全感、滿足感和自我價值感,進而導致出現偏差反應,直至一生。
許多人這一生,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治愈好童年時期的傷痛。
他們帶著那些難以愈合的傷口,在成長的道路上艱難前行。
04
演員陶虹說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她要帶女兒一起出門,出門前女兒不小心把桌子上的牛奶打翻了。
牛奶撒了一地,陶虹看到后立刻火冒三丈,大聲沖女兒吼:“你怎么回事!”
被她這么一吼,女兒當場就愣住了,不說話也不敢哭,只是哆嗦著望著她,眼里充滿了恐懼。
陶虹看到女兒這個反應,一下子就意識到自己的言行有點過了,趕緊去握女兒的手。
然而,女兒的手卻在不住地發抖,冰冷冰冷的。
陶虹這才意識到,自己無意識的一次發脾氣,對女兒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她對這件事進行了認真的反思,還讀了不少育兒書籍。
當女兒再次啪嘰不小心把牛奶摔翻在地上時,陶虹沒有批評,而是走過去抱住了孩子。
這時,手足無措的女兒才有了安全感,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哲學家柏拉圖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導,就能決定他后來往哪里走。”
好的親子關系,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控制,而是學會尊重孩子,避免無法挽回的傷害。
看過一位國外網友發的一段話:
“我孩子自己滑倒了,把她的牛奶麥片潑了一身,地毯上也是。
我沒有沖她大喊大叫,怒氣沖天。
我把她扶了起來,幫她換了一身衣服,然后她跟我一起把這里都收拾干凈。
全過程沒有淚水,沒有羞恥心沒有喊叫。
我父母在這種情況下會沖我喊叫,會收拾我揍我。
我拒絕讓自己變成那樣。”
記憶無法改變,但我希望你生命里的每場雨都會停。
愿你的童年陰影,最終都能被很多很多的愛治愈。
共勉。
請輸入驗證碼